为了手术成功,
等了整整一年,
但韩允觉得,
这一切,都值得。
忙碌的一天
从7:00开始
清晨7时整,手机闹钟将韩允唤醒。他利落地起身,简单洗漱,30分钟后便出现在了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(珠海)医院(下称“遵医五院”)病区。
作为儿科治疗组组长,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仔细查阅夜班交接记录及实验室检查,掌握住院患儿的夜间病情变化。
7时40分,韩允已经带着他的治疗组开始查房。在这个开放床位70张的病区,高峰期时他一天要查访30个病床。每个孩子的体温曲线、用药反应、检查报告,他都逐一核对,不放过任何细节。
完成查房后,他一刻不停地赶往门诊部。与其他科室不同,他诊桌上总是摆着两个毛绒玩偶——这是“特别助手”,若孩子害怕就医,他便请它们“出马”。
二十年的儿科从医经历,让韩允练就了一套安抚孩子的“独门绝技”。然而,比起孩子的哭闹,更让他感到棘手的是部分家长的抵触情绪。“家长的理解配合,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。”他坦言。
中午12点,接诊完最后一个患者,韩允终于能稍作休息。脱下白大褂,他快步走向食堂,点了一份凉拌折耳根、香煎带鱼和清炒豆角。
“刚来斗门时,最不适应的就是这里的清淡口味了,”他笑着说,“我无辣不欢。”
饭吃到一半,同事的一句话让他的筷子顿了一下:“昨天那个先心病的小胜(化名)来复查了,情况非常好。” 听完,韩允的嘴角不自觉上扬。
为手术成功
他等了一年
韩允,2015年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考核认证,取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资质,也是目前遵医五院唯一拥有该资质的儿科医师。4月18日,韩允为小胜(化名)成功实施了微创介入手术(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),这是遵医五院的首例,也是斗门区的首例。
小胜的心脏彩超
小胜2岁零7个月,一年前,医生在听诊时发现他的心脏有杂音,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“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”。简单来说,就是心脏的左右心室之间存在一个“小洞”,本该流向全身的血液会“漏”到另一边,导致心脏功能受到影响,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健康。
当时,小胜的身体过于瘦弱,心脏也太小,如果直接采用外科开刀手术治疗,创伤较大,住院也会时间很长。经过反复超声检查和讨论,韩允认为,可以采用微创介入手术进行治疗。于是,韩允决定等待——他叮嘱家长调整孩子的饮食,定期复查,密切关注他的发育情况。这一等,就是一年。
一年中,韩允每隔几个月就会给小胜做一次检查,听诊、心脏彩超……直到孩子的身体条件终于适合手术。他和麻醉科、超声科、医学影像科等多个团队反复讨论,制定了A、B两套手术方案,确保万无一失。
手术现场
时间转眼到了4月18日,手术正式开始。尽管韩允经验丰富,但在斗门本地做这样的手术还是第一次。回想起那一天,他仍然记忆犹新。走进手术室,他深吸一口气,规范地换手术衣、消毒、穿戴铅衣……每一步都格外专注。
韩允正在执行手术
手术中,他动作轻柔而精准,因为孩子的心脏比成人小得多,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损伤。时间在紧张有序的操作中悄然流逝,一小时后,在团队的默契配合下,手术顺利完成。
术后第二天,小胜就能下床活动了。韩允还记得,术前孩子紧张地问:“医生叔叔,手术后能不能吃炸鸡?” 他笑着安慰:“当然可以,等你好了,想吃多少就吃多少。” 如今,小胜恢复得很好,家长专门发来感谢的语音,听着孩子活泼的声音,韩允觉得,这一年的等待与付出,值了。
他说最重要的
是颗温热的心
2004年,韩允正式成为一名医生,他曾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专业培训,多次前往北京、上海的多家顶尖儿童医院进修。
尽管对儿科常见病、疑难病的诊治早已游刃有余,但面对重症患儿时,他依然会感到压力,“病情变化可能就在一瞬间,必须随时待命。”他说。
因此,下班后的时间对他来说格外珍贵。他喜欢一边听古典音乐,一边绕着小区跑步。“跑两圈,出一身汗,压力就释放了。”
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,韩允陷入回忆:小时候,他体质比较弱,经常跑医院,能治病救人的医生,在他眼里有了光环,于是,他暗暗下定决心:长大后,也要成为这样的人。
韩允与女儿
实现梦想的同时,也有遗憾。
高强度的工作让他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女儿。提起这件事,他的语气里带着歉疚:“做儿科医生久了,心思会更细腻,但有时候反而不知道怎么跟自己的孩子表达。”所以,每次难得的休息日,他都会带女儿去郊外走走,哪怕只是散散步、看看风景,他也想尽量弥补那些缺席的时光。
谈到未来的目标,韩允的眼睛亮了起来:“下一步,我希望能在斗门推动胎儿心脏介入手术。” 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——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可以在胎儿期就进行干预,从而让孩子出生后减少病痛。
采访的最后,我们问出了一个问题:“您觉得,什么样的医生,才是好医生?”
韩允沉默了一会儿,语气坚定地回答:
“专业技术过硬,但更重要的,是有一颗温热的心。”
这句话,或许正是他20年儿科生涯的,最好注解。
·